案例研究:中国的农业研究使用Fastrak本研究以Polhemus FASTRAK®系统为数字化平台,在中国进行农业研究,特别是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的植物生长研究。
Study #1: Corn Growth
来自中国石家庄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王锡平(音译)在一项研究中使用了FASTRAK®来评估玉米的光合活性反应。Wang用玉米的3D模型测量了植株的地上结构,用FASTRAK®作为数字化仪测量了叶片和穗轴上的点的坐标。有了这些信息,王的团队能够创建一个非常详细的玉米秸秆3D数字模型,以及与每片叶子接触的不同强度的阳光。2002年8月8日中午,由3DIRMS模型生成的低密度MSP(测量子图)冠层中,某植物的单个叶片截获的总PPFD事件。(“利用三维入射辐射模型估算玉米冠层光合活性辐射分布”,王锡平,郭燕,王锡勇,马云涛,李保国,2008。)研究得出的结论是,种植在一起的玉米会影响玉米的生长高度和叶子的大小,导致植株更高,叶子更小。与种植密度更高的玉米相比,种植密度更低的玉米更短,叶片更大,根部的日照比例更高。然而,王的研究小组发现种植密度越高的玉米,植株上部的日照比例越高。试验数据使王和他的团队能够创建一个模拟模型,该模型能够显示出根据估计的种植玉米密度得出的类似结果。研究2:水稻生长北京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郑邦友(音)使用基于3D数字化的空间光模型对杂交水稻进行了研究,他使用FASTRAK®作为数字化仪。郑的团队收集了水稻植株上的战略点以及研究区域的拓扑信息。研究小组使用了九种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植物,对每根茎进行了4到10点的数字化测量。点与点之间的距离不超过1厘米。两个人花了不到10个小时就完成了九棵植物在每个生长阶段的测量。基于三维数字化数据的水稻个体植株和稻架三维重建。例如在填充阶段的Y58S/9311。(“利用基于三维数字化的空间光模型比较不同杂交水稻品种的结构”,郑邦友,石丽娟,马云涛,邓启云,李宝国,严国。2008)。郑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,“3D数字化技术可以用来量化稻田中的水稻结构。”研究表明,叶片角度更陡的水稻植株能使光线更容易穿透植株。在较高的日照角度下,这显著增强了植物下部的光合作用,并在种植密集的稻田中形成了更均匀的光分布。